央視專訪住建部IC卡中心馬虹:未來城市有無限可能 Cityunion補貼即將來襲
發布日期:2018-01-19 17:52 瀏覽次數:7343
2018年1月17日,央視網首頁刊登馬虹主任專訪文章——《專訪住建部IC卡中心馬虹:未來城市,有無限可能》,原文如下:
科技改變生活,創新驅動未來。當今世界,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,改變著我們城市生活。從“五角、一塊的紙幣”到“公交卡”再到“城市通卡”、“NFC手機”,二維碼、生物識別等新型信息技術正涌入城市智慧卡領域。未來城市的生活將是怎樣的?住房和城鄉建設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主任馬虹來告訴你!
一卡在手 說走就走
“300毫秒通行”、“無感刷卡”、“一卡乘公交坐地鐵”,這是城市通卡在綜合交通領域為人們帶來的感知。
自1997年開始,原建設部開展了公共交通IC卡的相關工作,二十年來,公交IC卡經過多個周期的發展已經衍變成為應用領域廣泛的城市通卡。
“我們定義這張卡為‘為民辦實事’工程。隨著科技不斷發展,我們一直在根據老百姓的消費習慣進行調整、積極探索,盡量做到讓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技術創新體驗的一份子,營造科技社會的概念?!瘪R虹說。
截至目前,城市通卡累計發卡量達9億,覆蓋8億以上人口。城市通卡被廣泛應用在公交出行、門禁、風景名勝區旅游、公共事業繳費、身份認證、輪渡、住區、電影院、小型商超、停車收費、公共自行車等多個場景,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,日交易量近6.8億人次。
馬虹透露,未來城市通卡還將與身份證進行綁定,應用到更加廣泛的領域。“現在已經在江浙地區開始了試點,比如在寧波,這張卡可以供單位發放車補,鼓勵員工坐公共交通;在舟山,這張卡可以用來選舉,在社區刷卡投票;市民還可以通過刷卡,選擇合適的場地跳廣場舞。”
互聯互通 玩轉全國
按照科學的城市發展理念,智慧城市建設最終要實現管理可視化、信息精準化、服務個性化、生活便利化、政務智能化,并使各平臺之間實現高效的互聯互通。
馬虹說,目前我們正調動社會各方的資源,進行平臺規劃。一個是構建互聯互通共享云平臺,一方面支持現在已經發行的3.5億張互聯互通卡從線下走到線上,讓持卡人享受更多的互聯網服務,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部級云平臺的建設,讓地方更多的通卡公司、公交公司享受到高效的技術云服務,實現資源融合,實現精準管理;還有一個智能建筑節能綜合平臺,這個平臺就是要讓我們的辦公大樓更加綠色環保,讓辦公室里的所有終端都達到智能終端;最后我們還在構建智慧社區綜合服務云平臺,就是把社區里的繳費、健身、醫療、美容、遠程教育等都結合在平臺上,使人足不出戶感受便捷服務。
經過六年時間的發展,先后七批,共計80個城市和6個項目加入了互聯互通大平臺,全國互聯互通卡發行量達3.5億張。
這其中既有上海、澳門、天津、鄭州等區域核心城市,也有招商通、海河游輪等全國連鎖項目,互聯互通卡受理終端已超過130萬臺,城市通卡系統建設累計投入超過900億元,拉動集成電路設計、封裝、終端機具制造、軟件開發、互聯網應用等上下游產業實現9000億元的工業增加值。城市通卡建設對促進區塊鏈發展產生了積極效應,為民眾創造了智慧生活的新方式。
“我們做了這么多,但許多老百姓并不清楚這些政策。為了擴大宣傳,2018年我們將會進行異地補貼,引導用戶把實體卡變成手機里的虛擬卡,讓用戶享受到更多的補貼優惠,也更方便用戶使用。這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手段來實現,另一方面依靠市場經濟來助推。”馬虹說。
科技無處不在 而你就是你
對未來城市的暢想,馬虹認為,未來的社會一定是由不同的數據信息組合而成的。它是以“人”為根本點出發,把互聯網和物聯網充分結合起來,將人、物進行廣泛交匯的社會,也就是一個科技無處不在的世界。
馬虹透露,我們還在構建行業的物聯網發展,人直接和物產生交互。“將來人本身就是一個身份,不需要任何載體來證明你的身份,你代表你自己?!?/span>
未來已來,你準備好了嗎?
作者:央視記者唐詩穎 實習生張皓琪